器乐演奏也属于运动的一种释放形式,只是需要运动技能和演奏技能结合在一起,即肌肉与心理活动的统一。要达到这两者的统一,首要解决的就是松弛与紧张的关系。
一、 紧张的形成
紧张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技术性紧张与心理性紧张。技术紧张会导致心理性的紧张,心理性紧张又因为它的顽固性和不可抗拒性而危害着技术性紧张,两者存在着辩证联系。
(1) 技术性紧张
由于弹奏者乐曲的熟练性和动作的协调性达不到统一,造成肌肉性的动作紧张,这是技术性紧张的主要成因。一些演奏者盲目地追求技术进程,运用了错误的技术训练方法,没有足够的、正确的重复练习,而仅仅追求乐曲的层次,这就严重地违反了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。演奏者的动作是连贯的而不是单一的,前一个动作结束后一个动作很自然的就要开始。即第一阶段“主观有意识技能掌握阶段”和第二阶段“熟练技能后自动化阶段”。以准确的动作、正确的方法来完成各个简单的、独立的段落是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,准确掌握好第一阶段才能为第二阶段动作的连续奠定基础,转入第二阶段,此时动作的熟练化和系统化开始出现,其中任何一个兴奋点都会是下一个兴奋点的信号,能从头至尾都有条不紊地进行,这些演奏动作甚至整套动作都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“自动”完成,这便是“自动化阶段”的出现。只有分析了这两个技能阶段的形成特点,才能真正的避免出错,克服技术性紧张。
(2) 心理性紧张
对于演奏者来说,心理品质和临场经验都在演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由于演奏情感的低落与高涨、意志的薄弱与坚定都会成为演奏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,外界的干扰和冲击一旦影响到演奏者,就会使其无法专注到音乐情境中去,也会大大削弱音乐的表现力。再就是环境的变化,也会对演奏者的心态造成影响。演奏者平时在台下是自己弹、自己听,而到了舞台上,面对的是聚光灯下的数百观众。观众的目光会让演奏者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,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演奏者无法处于一种正常的演奏状态,音乐思维也产生间断和混乱,有的人甚至为了早点“解脱”而不由自主地加快演奏速度。还有舞台的灯光、扩音、观众情绪的反应等,都会影响演奏者。要克服这些,就要求演奏者有意识地培养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,尽可能多地参加艺术实践,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演奏状态。
二、提高紧张在器乐演奏中的正效应
解决了演奏所需的技能技巧之后,演奏者心理没有负担,紧张的程度也大大降低,演奏者能够将乐曲中的技术部分娴熟自如地表现出来,这就达到了最良好的演奏状态。演奏中主动追求一种紧张与放松的艺术,是每个演奏者真正成熟的表现。乐曲的低潮与高涨,缓慢与提速,几乎都伴随着紧张与放松,这是符合人类情感变化的客观规律要求。而在器乐演奏艺术中有意识地运用主观思维来控制情感的变化,主动追求一种紧张与放松的演奏技法,是每一位演奏者想要达到理想演奏水平所必备的条件。演奏中出现的紧张问题并不可怕,只要我们克服技术上的各种困难,同时再为自己多创造一些公开演出的机会,多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,增加自信心。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练,不懈的努力,这样才能在演出时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。
(部分摘自李平《古筝演奏艺术中的紧张与放松》)